大悲咒全文网
大悲咒全文网
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
主页/ 禅理故事/ 文章正文

何为《心经》中所说的“五蕴皆空”,如何印证五蕴皆空?

导读:何为《心经》中所说的“五蕴皆空”,如何印证五蕴皆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目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佛教其中心教义是正等正觉看破虚妄自性自心,所有佛教精华思想都收录在佛教诸多经卷之中。...
何为《心经》中所说的“五蕴皆空”,如何印证五蕴皆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目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佛教其中心教义是正等正觉看破虚妄自性自心,所有佛教精华思想都收录在佛教诸多经卷之中。

佛教经文名目繁多,但皆是为印证其佛学思想的著述,其中以《大般若经》为经中要典,其内容详细辩证“性空幻有”的佛教精髓,而在《大般若经》中又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核心经典,其内容是观自在菩萨站在般若智慧之境为世人阐明般若智慧的真实见地。这便好比是将修行佛法的“果”展现于人,好教世人以此“果”修“因”。

《心经》共260字,是由唐朝高僧玄奘法师所译,此经简短扼要诠述明晰透彻,主旨明确发人深省,在这260字之中又以第一句经文中的“五蕴皆空”4字是此经核心。

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现象形态,若想得悟佛家般若便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五蕴皆空。五蕴中的“蕴”字可以理解为“团”或是“集合”,所谓“色蕴”便可理解为物质形态的集合,“受蕴”可理解为感知意识的集合,“想蕴”可以理解为分析的集合,“行蕴”可理解为行为选择的集合,“识蕴”可以理解为定义的集合。其中“色蕴”是对物质世界的认同,而“识蕴”是对精神世界的形容,“受蕴”“想蕴”“行蕴”则是从物质世界通往精神世界的过程。

对这五蕴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详细说明。比如我们手中的手机,不论你睁未睁眼,我们都会认为手机是客观存在的,这个自己所认为的客观存在便是“色蕴”,当我们睁开眼去看手中的这个实物的过程便是“受蕴”,看到之后会通过眼睛反映给大脑去分析,这个过程便是“想蕴”,而甄别分析的过程便是“行蕴”,“行蕴”要通过自身的记忆概念去给这个实物的本质去定义,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是手机,这个结论便是“识蕴”。而这整个过程中我们会认为手机这个实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最后对手机的认识却是精神世界的定义

《心经》中所说的“五蕴皆空”便是把这所有的客观和主观因素都否定,推翻对真实物质世界的认知。这便是佛家所说的“空如梦”,意思是五蕴皆空如梦幻一般。难么我们认知的物质世界不存在了,什么才是真实的呢?佛家认为“三界唯心”,只有心是真实存在的,包括我们对所有的认识也都源于心的定义。

那如何来否定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呢?

我们先来探索一下物质的本质。科学给予的答案是,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哲学范畴将物质定义为,物质指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论物质是客观实在还是主管实在,而要想得到这个结论,则要依靠自身的感知与分析。用佛家的表述便是依靠“色声香味触法”这便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应的六尘。也正因为六根所生出的六识产生了六尘才定义了物质。而也是因为六识才主观的定义了客观物质的存在。所以说客观存在也源自于主观认同,也就是说主观意识塑造了客观存在。主观便是“心”的偏见,既然是偏见便不是广义上的客观,所以客观物质并不真实。这便如同我们在梦中看到的场景,当我们做梦之时因置身梦境,所见所闻也如我们所说的现实一般,认为梦中的一切也是真实存在的,但当我们醒来才能幡然醒悟。这与我们所认同的现实是一个道理,因为我们身处“现实”梦境,所以会一直强化这个梦境,致使我们无法获得般若智慧从梦中觉醒。从而也无法否定自己所认为的真实。

如果这个论断成立,自己是身处梦中,那么为何世间之人会有共同认知?

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还是源于各人的“心”,因为人与人也就是心与心之间是有共同记忆的,共同记忆便是我们所接收的思想和知识,都是站在相同层次而得出的传承,所以心与心的思维共性便不断的加深强化这之间的关键,形成一个非常系统而又看似牢固的集体思维。而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个“梦境”才难以颠覆和破除。

我们所处的真实“梦境”虽说是梦境,但却与我们所做的梦截然不同,如若想破除这个假梦,便要强化自己的认知,而不是用此“梦境”的思维逻辑去找寻,所以我们需要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定所成慧,因为“三界唯心”所以我们要从心内去寻求方法,这才是最终能得到“自心自性”的途径。这才是能如观自在菩萨一般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得见五蕴皆空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