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大明咒”历来被公认为是西藏著名的藏密咒语,因此,在我国西藏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六个藏文字母。藏民们把这“六字真言”写在房屋上、墙壁上,还有的把字写在纸条或布条上藏在滚筒中,被称作“转经轮”。纯朴善良的人们在吟诵中不知不觉地承受着她所赐予的恩惠。
“六字大明咒”的缘起就是莲花生菩萨祈祷西方极乐时所唱的六个字。这六个字是:唵、嘛、呢、叭、弥、吽。另外,习惯在发音末尾加一尾音“敕(chi)”。这便是“六字真言”。“唵”,表示佛部心,“嘛”、“呢”表示如意宝,“叭”、“弥”意为莲花,“吽”,表示金刚部心。
我们现在用汉字书写的“六字真言”,由于系音译字,故其写法与读音不尽相同。因为,有些同音字可以相互替代,如“吽”字有写作“轰”等。读音也不尽同,一种原因是由于拼注错误,或将汉语拼音使用错误;二是由于有的字本身就有两种读音,如“呢”字,一读“ne”,一读“ni”。此外,就是方言上的差异所致。下面,对六字之体用,简要浅释。
一、唵。现在大多数“六字真言”都用这个字,也有写“嗡”字的。其读音为weng(嗡),张口微聚,发鼻腔音,有嗡嗡之声。其声发自气海,沿任脉升至喉部,在口内回旋上升至头部,充于七窍。《新华字典》对此字的注音为an(安),注解为“佛教咒语的发声词”。“唵”字可能在别的咒语中发音为an(安),在这里我们就不去探讨了,但在“六字大明咒”中却是weng(嗡)音。“唵”为“六字真言”之始,为智慧、快乐的本源。常诵可以使人耳聪目明,如有耳疾可使嗡嗡之声震于耳部;如有目疾,可使嗡声出于眼部;如有鼻炎,可掩一鼻孔,令其从另一鼻孔出气发声,两鼻孔交替进行。
二、嘛。对此字没有争议,其读音为“ma"(音调为轻声音)。发音时唇先合后开,声振喉部,天突发麻,可治疗喉炎、咳嗽等病。
三、呢。此字发音应为“ni”(阳平),而不能发“ne”(助词)音。口微张,舌抵齿,发音时,舌向上、向后卷,声震于胸,可治疗胸、肺等内脏疾病。
四、叭。读“ba"(阴平),有些书籍上拼作“bei"(背),但字典上却没有这种发音,也许是由于方言不同的缘故。发音时先闭口,后张口,内气自丹田入,命门出。念诵此字时,命门及背部督脉均有温暖感,可治疗腰痛、肾炎、脊椎炎等。
五、弥。发音“mi”,,将“弥”字加上“口”字旁可能是为了与其他五个带“口”字旁的字相配合。“六字真言”由于是音译字,故可以用多个同音字来代替。笔者认为最好是用一些发音正确且熟悉的汉字来代替,如“唵”用“嗡”替代,“弥”用“咪”替代,“吽”用“哄”代替。发音时,口微开,舌下音,声向下,小腹有振动感,内气沿带脉运转,主治肝炎、肠炎、腹痛、腹泻等症。
六、吽
。此字有写作“哄”、“轰”的,读为hong(阴平),口聚,发鼻音,发声起自涌泉走足少阴肾经,最后贯于耳部,其声低沉有力,为精气之声,可率诸声贯通各部,通常与“敕”字连用。“吽”声快结束时,口微开,发“敕”音,气即沿两腿下行,直抵涌泉穴,主治腿。当然,这种发音也不是绝对的,关健是要顺其自然,感觉舒适为妙。“六字大明咒”可单独念诵也可连续念诵,可徐可疾,或高或低,紧慢适宜,钟馨相合,龙吟虎啸,凤鸣鹤唳,抑扬顿挫,高声隆隆,低音委委,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李仁峰)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