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大悲咒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9)

导读: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9)僧智通,寿州安丰人,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9)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智通比丘,是安徽省安丰县人。当初阅读《楞伽经》,大约有一千多遍,还是不能领会法身、报身、化身的三身,以及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于是就来参礼六祖大师祈求解说经中的要义。大师说:“所谓三身,清净法身就是你的真如本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妙觉本智,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真心本行。倘若离开自己真如本怀,另外有三身,就成为有身而无有智。如果明悟三身各无自性性相,就成为四智正觉菩提。也就是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听我偈言,真如自性本来俱法、报、化三身,由此三身而发明转识成为四智。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转未那识成平等性智,转意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不必屏缘见闻觉知的外缘境界,就能够超一切法而洞然诸法事理直登觉之知见的寂灭道场。我现在为你所说的法,必须要深信无疑而永无迷惑,切莫学人心外奔驰而妄求佛之知见,整天口中徒说菩提,却得不到菩提自性



能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与永处那伽定。”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信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忘染污名。”

智通又再启请说:“四智的意义可以祈请讲给听闻么?”六祖大师说:“既然领会了真如自性三身的义理,自然便能洞明四智的道理。何必问这个问题?假如离开这自性三身,而另外去谈四智的话,譬喻说三身犹如灯泡,四智好像电流,若是没有灯泡而有电流,电流也无法发出它的光能;离三身而别谈四智,就如有电流而无灯泡一样,所以说为有智无身。即使这样算为有智,还是等于无智一样。”六祖大师又再说偈说:“大圆镜智就是真如本性的清净妙体,离诸尘染,圆明无碍,洞彻内外,犹如大圆镜而洞照万物。所以说大圆镜智就是自性清净的体,平等性智就是心无滞碍病。如来观自他一切平等,以平等性智随众生的根机示现开导,令众生悟证自性。此平等性智就是本自具有而不假功成,是如来善观诸法自相共相,和众生根性乘欲,而以无碍辩才,说诸妙行,令众生开悟,这叫作妙观察智。此智是在应机接物时,能顿时观察明了,不假功成,不涉计度,不起分别,所以说妙观察智是非功。成所作智就是如同大圆镜,是如来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事叫成所作智。此智能令诸根随时应用,悉入正受,如镜照物,不昧现状,圆成六度万行,所以说成所作智如同圆镜。”八识中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必须要到成就佛果时才能转为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所以说五八两识果上转,八识中的第六意和第七末那识,是在众生因地中时就可以先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所以说六七两识因中转,也就是五八果上转;六七因地中转。但这只是用名言而非转真发如实相性体。众生因一念迷惑时成为识,悟时为智,转识成智。如果在悟转之处识智俱空,不再留有凡情业识而证永不退转,在繁杂多起为繁兴,永处犹言常在,那伽译为龙,在行住坐邪卧的四威仪中,虽然历经净染多途而真心本源常在定中,犹如龙之静潜深渊,能现大变而不失定力,所以说繁兴永处那伽定。智通听偈以后豁然顿悟真如自性的湛然智慧,就呈上偈曰:法报化的三身原来就在自己的体内,转八识成四智本于真心明悟而证得,三身和四智自然圆融而无碍,应诸法物任意随缘而现真常之形相,生起圆成次第修证都是妄心动念,而头上加头,执着于守住身与智的真如自性的见精。现在明悟三身四智的妙旨都是因大师的恩赐得晓自性的真智,从此终于尽无污染的各种假名了。

第八识与前五识都属于现量,是在上品果上转,第七识和六识三品都俱(所谓见道为下品,修道为中品,究竟为上品)所以都在因中转。但在有为法智弱识强,在无为法,智强识弱,因此转识成智。只转其名言,并不转其实体,目的是为行人转迷归悟,转识成智,识智俱空,了无一物可得。心净性空,究竟解脱自在。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之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智常比丘是信州人。信州是唐时设置,今江西省上饶县即其旧治。贵溪是今江西贵溪县,他在小儿垂发辫时就出了家,立志要求得明心见性,有一天来参学拜礼祖大师。六祖大师问:“你是什么地方来?想要求得什么事情呢?”智常答说:“晚学最近曾到洪州的白峰山参礼大通和尚。所谓大通和尚,大通是神秀禅师的谥号,不会有人在示寂之前称他为大通和尚。据《旧唐书》禅秀传及诸书所载,神秀并无住白峰山之事,也没听到同时另有称大通和尚之人。当时造《曹溪大师别转》者的误记,而契嵩采入《坛经》时未经考正。智常参礼大能和尚,虽然承蒙他开示明心见性圆成佛道道之义理,但是心中存有不少疑问还是没有解决掉。所以我是从远道而来参礼请教,祈请和尚垂慈悲指示心地法门。”

六祖大师说:“彼处有什么言语偈句,你试为举出来听听看。”智常说,“我到他那边大约住了3个月,都没有得到他的开示和教诲。因为了求法心切的缘故,有一天晚上独自进入方丈室内,请问和尚说:‘什么是我的本来心性呢?’神秀和尚对我说:‘你见过虚空没有?’我回答说:‘见过’。他又问:‘你所见的虚空有没有相貌呢?’我回答说:‘虚空是寂然无形之物,有什么可言呢?’他说:‘你的真如本性,就如同虚空一样,了然没有一物可以见到就叫作正见,没有一物可以了知就叫作真知。没有青和黄的颜色,长和短的区别。如果能见到本来心源的清净而无染,真如妙觉本体圆融而明彻,这就称为明心见性的圆满佛果,也叫作如来的知见。’后学虽然听了这种说法,总觉得还是不能解决内心的疑问,所以前来恳求和尚慈悲开导赐示为祈。”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柱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六祖大师听了就对智常说:“那位和尚听讲说的尚存有见与知的说法,所以使得你不能明了,我现在出示你一道偈颂:既然不是不法可得而心中尚存无见之执,就好像无明烦恼的五阴浮云遮敝住在真如自性的慧日之光明的上面,不能了知一切诸法而尚存,有顽守空知之所执,仍然像太虚空中现生的闪电一样。这种知见瞬起而又暂见,误认无见无知怎么能解释明心见性的微妙之方便呢?你应当自己了知一念知见俱不是,那就自己本俱的真如妙性灵灵昭昭在六根门头常放光明,离诸妄缘,本自圆成寂然,显现真常。”

智常听了此偈后,心性之意念立刻开朗,也说了一偈颂:“无端端地心中妄起见与知,势头有相而妄想求得菩提。心情中尚存有一念开悟之执,岂能超越往昔时的迷惑?真如自性本来是妙觉心源的理体,随照着六尘缘影之见知崦徒劳变迁枉流。要不是人进祖师的宝所得到法要,渺茫妄然在心中存天见之见和执守空知之知的雨边了。这样一生都不能自作主张。”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部吾也,一切是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有一天请问六祖大师说:“佛陀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教法,并且又说圆顿最上乘法,弟子实在不能了解,但愿求和尚为此教诫传授赐示。”六祖大师说:“你应当观照自己真如本性的真心,不要执着心性外的六尘所缘的诸法形相。然佛法并没有四乘之分别,人们心中却自有其各自等的差别,但在所见能闻之下转诵经典的行人是小乘,能悟解佛法真实义的行人是中乘,既能悟解佛法真实了义,又能依法修证顿入佛之知见的行人是大乘。一切万法悉尽通达无碍,万法妙用足具完备,一切有为无为都不染着,远离一切诸法相分,了无一法可得,心性寂然现前,这就叫作最上乘。然乘是运载以行之了义,而不是口头上争说得的,你必须自己去依法修证,而不需要问我。二六时中真如自性常寂湛然如如不动。”智常闻后欢发欢喜礼谢了大师的一番开示,从此侍奉六祖大师一直到圆寂别世。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志道比丘,是广东南海县地方的人。他向大师请教说:“晚学自从出家以后,就专门阅读《涅槃经》有十多年了,还是不能最了经中大意,恳望和尚垂慈教诲。”六祖大师说:“你究竟什么地方不能明了呢?”志道说:“诸行无常,就是指宇宙间的渊源。迁流变化无常,就是生灭之法。缘聚幻生,缘散幻灭,是对根身世界生老病死,器世界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变化都是无常持生与灭的法则。彼生则种种法生。彼灭则种种法灭。生与灭全然不却,湛然常跑旱船是为真快乐。”对于这偈疑惑不解。六祖大师说:“你怎么会生疑惑呢?”志道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二种身,所谓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合成,法身是一切法静净平等的实性,但色身有生老病死是无常的。因此有生的就有灭,然而清净身却是有常的,是没有知和没有觉的。经中所说:‘生灭俱灭却时,寂灭就成为乐的话,但不知空间哪一身入寂灭?哪一身又受此乐呢?倘若是色身的话,色身在生命坏灭之时,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肉体一时分离散却。这全部就成苦,既然是苦不可能说成乐了。假如说法身入于寂灭的话,就如同腐草朽木瓦块石头一样,哪一个理所当然来受此乐呢?又诸法的性质是生灭法中的实体,色受想行识五蕴是生灭法中的相用,一个生命体有五种作用,生灭应当就是常的。生就是从性体而起相用,灭就是摄相用而还归体性。如果听其任有复生之说,这有情含灵的众生就是不会断绝和灭亡了。倘若不听其有复生的话,那就永远归于寂灭而无异于没有情识的东西一样。这样一切有相无相的诸法实相就补涅槃所禁止而降住了,生尚且不能得到,还有什么乐处可言呢?”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六祖大师指责说:“你是释门弟子,为什么还学习外道,坠此断常二种邪见之坑,并且还随便议论最上乘的涅槃妙法呢?根据你所说的,就是在色身之外另有法身的存在,离开色身的生灭另外求法身的寂灭。又推测涅槃是恒常之乐,并说是有受用此乐之身,这就是执着而舍不得生命的生死,深甚的贪着世间之快乐。然你现在应当知道,佛陀为了一切执着迷惑的人生,妄认五蕴假合的色身为自体相分,分别妄计一切法为所缘的外尘相,并且贪生怕死,妄想杂念迁流变化,不能不知人生如梦幻地那样虚假而不实,枉执受着生死六道的流转。而常乐我净的涅槃翻看成为苦果相,整日里忙碌地奔驰妄徒营求。佛陀为怜悯众生是如此的愚痴,才指示涅槃真实快乐妙法。在一刹那之间生而无有生起之相可见,在一刹那之间而无有灭去之相可得,如空水明,更没有什么生灭现前之时,人无生法忍,也没有寂灭现前的现此二量可得。于是乃称为常乐,而这种常乐是境智俱空的断德,并没有什么承受快乐的人,也不存在什么不承受的人,又怎能会有一个生命体内具五种作用的名称来呢?何况你还再说什么涅槃是禁伏一切诸法,而使永远不能受用和生存。这样既违背了真理,也是毁谤佛法的谬见。

“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以及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闻偈大盘,踊跃作礼而退。

听我所说的偈语,“至高无上的大般涅槃,妙体孤圆,本无生灭而虚心绝待,清净光明而真常寂照。凡情愚执说涅槃是死,而外道执涅槃为断灭。声闻缘觉所有求涅槃的二乘人,都误视为应是无作。这些都不离情识分别所执的计量,其实是六十二种边见的根本。所谓六十二见就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因此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而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而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和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而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和前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于是妄立种种虚假的名目,怎么能成为真实的义理呢?只有那些已经超越能所现此二量的人。通达真如妙觉之体而无取无舍的涅槃境界,因而了知五蕴中的色心二法,和五蕴中所主宰的我,于外界的尘所缘境而显现出各种不同的色缘,于每一种不同的音声之相,一切都有平等如梦如幻,并不起凡情与圣者的见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不作涅槃有解脱的实证相,有与无的的两种边见和过去、未来、现在三际都能断然无生,恒常清净应诸六根门头而起大用,应诸根时而心不起有用之想。纵使那能烧初禅天的劫天烧干海底,能刮二禅天的灾风鼓动须弥山相互拍击摇动,真如理体恒常清净,寂灭现前,常乐清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住而住于中道义谛,圆满究竟的涅槃宰相也是真实不虚,现在也不过勉强说说而已。虽说涅槃远离诸相言说,为的使你舍弃不正的见解。你如果不随言语文字上生解,也许你能了知佛法中的点滴。”志通听闻此偈语,顿解迷惑,得大开悟,欢喜踊跃地礼谢而退。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成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化绍化,谥弘济禅师。

行思禅师,出生在吉州(州治在今江西省吉安市一带)安城(今属江西省安福县)的刘氏门中。听说曹溪六祖大师说法度化极盛,就直接前来参拜朝礼,便请教六祖说:“应当做什么事情,才能不落阶层次第的渐变?”六祖大师说“你曾经做些什么事来着?”行思说:“佛法四圣谛也都不为,六祖说:“这又落在什么阶层第上呢?”行思说:“佛法的四圣谛尚且都不为,还有什么阶层次第可落呢?”六祖大师深为器重行思,就命他担任寺院的首座和尚。有一天,六祖大师对行思说:“你应当分担一个区域的弘化,不要使佛法慧命断绝才好。”行思禅师在六祖大师处承嗣了顿悟正法,就回到吉州的青原山去,开建道场弘扬禅法,绍隆佛种、广化有情。圆寂后,建塔寺后山,得唐僖宗谥“弘济禅师归真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