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大悲咒全文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僧格林沁之死——最后的蒙满骑将

导读:僧格林沁之死——最后的蒙满骑将如果大家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宋景诗》或者《武状元苏乞儿》,肯定会对僧格林沁记忆犹新。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彪悍蒙古骑将的最后时刻吧。...
僧格林沁之死——最后的蒙满骑将

如果大家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宋景诗》或者《武状元苏乞儿》,肯定会对僧格林沁记忆犹新。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彪悍蒙古骑将的最后时刻吧。

(惨烈的八里桥之战)

彪悍的蒙古骑将

僧格林沁是清王朝蒙满骑兵部队末期的主要将领。他曾亲率骑兵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斩杀正丞相吉文元。继而水淹太平军,生俘林凤祥,李开芳。

英法联军入侵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他准备充分上下用命,重创联军舰船水兵。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因侧翼被袭,大沽炮台失守。并且于张家湾,八里桥遭到惨败,蒙古骑兵在近代排枪火炮面前全无优势,但仍然用自杀式冲锋上演了旧式骑兵的落幕之战。战果之悬殊让人震惊,法军死亡3人,英军死亡2人,清军死亡1000-3000人。

法国远征军中尉保罗·德拉格朗热回忆:“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于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在炮火中倒下了。”

尽管失利,但僧格林沁的皇亲国戚身份和蒙满贵族里仅存的善战能力让朝廷不得不继续仰仗于他。

(八里桥战役当天傍晚的情形复原图)

后僧格林沁前往山东河南主管军务。南下的五年中,他擒杀捻军首领张乐行,剿灭刘德培黑旗军和白莲池教军,又平定苗沛霖团练割据势力,可谓功勋卓著。(因被封亲王,以下简称僧王)

然而,新兴捻军采用游击战法以后,官军每况愈下。僧王所率一万多步骑由于立功心切,连连遭受伏击,多位骑兵将领战死。眼见恒龄,苏通额等爱将们命丧黄泉,他怒火中烧,不顾曾国藩等人劝说,日夜兼程百里,追杀捻军。

(僧格林沁照片)

1865年5月18日,他在长途追击捻军到曹州府高庄集,过去资料称高楼寨,经查证当地数百年间从未有过高楼寨地名,实际为多次上报奏折中的误传。该地实际应为山东菏泽市西北的高庄集。

捻军早有准备,如同击杀恒龄,苏通额等骑兵将领一样,他们故意引诱僧王至预设地点,四面伏兵齐发,将清军几乎全歼。僧格林沁,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诸多将官于此战中尽皆被杀。

他的死震惊清廷,一直仰赖的蒙满骑兵宣告彻底败亡。

不仅如此,八旗和蒙古长期的军事存在名存实亡。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地方势力崛起,满汉力量已经失衡。清政府的实际控制力大大下降,可以说在清王朝的棺材板上钉上了一颗钉子。

(僧忠亲王行猎图卷)

僧格林沁之死:

(老电影《宋景诗》中的僧格林沁,不怒自威)

对于他的死因,目前一共有多种说法。

自杀说——光绪朝国史馆的高熙喆在《高太史文集》中称僧王肩部中矛坠马,马匹逃走后他独自留在麦田中。有跟随的一名蒙古骑兵赶到,劝其上马。僧王却让这名骑兵把顶戴花翎丢到三里以外。蒙古兵不明就里,照办返回之后才发现僧王已经不见。等在一里外找到僧王之时,只见他兀自端坐,仔细一看,才发觉已经死去。查看伤口,恐怕是先用右手持刀割喉,手颤抖不能完成,又换左手再次割喉,终于自杀。

这条记载过于详细,并且行文间形似小说艺术加工,难以采信。

《宋景诗历史调查记》中有叫彭维卿的当地之人口述回忆,僧王是因为伤重,上不去马,选择自杀。

《天咫偶闻》中也有记载,捻军把僧王所部包围数重。僧王干脆下马盘坐于地,对士兵们表示绝不后退。捻军不知道这是满清亲王,围攻越来越急。僧王担心被捻军擒获,遂从容就义。

(“叫宋景诗明天把脑袋送来!王爷我等着他,打不过他,我投降!”)

内奸所杀说——《见闻琐录》一书记载当时僧王紧追捻军,一日一夜一两百里还不罢休。马队在前,步兵追赶不上,步骑又困又饿,常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饱饭,于是士卒埋怨纷纷。一天傍晚,僧王催促行军。骑兵们都说步兵尚在后方四五十里,请在此地宿营等待,明日到齐再行前进不迟。结果僧王厉声拒绝,命立即吃完饭赶路。一位姓乌的将官向来性格强悍,他便乘此煽动骑兵们作乱。趁僧王吃饭之时,乌某从背后将他袭杀。后又带领乱军逃走,不久被官军抓住,挖出心肝祭奠了僧王。

此文中记载的部分人物和当时的所在地点对照不一,可靠性不大。

《济宁直隶州续志》称僧王被一名叫“桂三”的叛将所杀。在高庄集之战中,早有叛变之心的桂三刚刚出阵,就立即反水,带兵于阵前反戈一击,冲击清军。乱军中,僧王被桂三杀死。后来官军大队赶到,抓获桂三,并将他用石磨碾死。

桂三叛变有官方资料印证,但细节并无法查实。

(不许退!不许退!电影《宋景诗》清军溃败场景)

捻军张皮绠说——这就是目前网络流行最广的说法。

山东当地百姓有一首流传的歌谣:“四月二十开的仗,杀得僧王转麦棵。小阎王(张宗禹)一边开言叫:皮绠(音geng)皮绠你听着,为何不将僧王捉?皮绠应道:让我仔细找。麦棵里将僧王来拿住,手举大刀割了他的头。老百姓听说僧王死,人人心里都快活。”

除了淳朴的民间歌谣,当时的《薛福成日记》和《志远堂文集》都有相似记载。

僧王受伤坠马以后,张凌云(张皮绠)瞧见,趁其摔落不备,立即冲上去用刀连扎僧王咽喉。僧王便倒地不起,官军也四处逃散。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也就是7年后,巡抚丁宝桢通过寻访抓住了张凌云,同时搜到茄兰香串18颗。经过查证,有人认得这是僧王时常携带的怀中旧物。经过官府审讯,张凌云招供。其供词之详细,才让人知道这就是杀死僧王之人。随即押赴刑场凌迟处死,摘取心脏,在忠亲王庙里祭祀了僧王,终于了结此事。

淮北地区对张皮绠的被捕更有传说。称他在捻军失败后就返回涡阳老家,依然耕田养家。清政府多次派出官吏微服私访,他终于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暗探抓住,解往北京的中途,张皮绠绝食而亡。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丁宝桢的相关资料里无法找到此事的蛛丝马迹,《丁文诚公奏稿》和《清史录》里都没有记载。

(电影《宋景诗》中僧格林沁的末路)

结语。

归纳起来,僧格林沁因与捻军交战兵败而死没有疑问,但具体的细节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调查考证才能摸清。

满清后期,旗人生活日益优越,早已不适合征战。蒙古王公和清廷的关系也随着政治价值降低而日渐疏远,这时出现的兼具联络蒙满关系又能征惯战的僧格林沁具有很大价值,可以稳定局势巩固统治,可谓清廷南天一柱。

在他之后,清廷只能无可选择的依靠南方汉人实力派,达成某种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明显不如传统的蒙满贵族统治稳固,日后的东南互保,各省独立就来源于此。

可以说,僧格林沁之死,算得上满清对军队控制,对地方统治消解的滥觞。

(呈突击队形的捻军骑兵)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参考文献:《僧格林沁若干问题及研究》《僧格林沁探究》《清史录》

东北肃慎人对日本的入侵